在日前舉辦的“全國首屆環境藝術設計大展”論壇上,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李炳訓提出,“非原創性”設計作品在設計領域及應用專案中流行或佔有比例之高,已經影響和衝擊著“設計”這一文化現象的崇高地位,也制約著我國社會與文化乃至經濟的發展進步。  

54.jpg 

   李炳訓說,近幾年“藝術設計熱”在大江南北一派繁榮景象,各類高校設計專業的倉促開辦、招生規模的擴大為設計教育的理性發展又添加了不穩定因素和新的問題;教育觀念中滲透著物質主義、實用主義和忽視人才培養的品質問題等,從而影響了設計教育的進步與發展。    

 在設計界看似一派繁榮中,我們不能回避而且必須清醒地正視我國整體設計水準的不平衡以及暴露出的問題。從門類繁多的設計發佈、各種設計競賽及城市設施、建築及室內環境等設計作品中可以目睹問題的嚴重。2002年某全國室內設計大獎賽參賽的1000多例作品中,屬“原創設計”的作品甚少,只占百分之幾。絕大多數作品無論在設計創意、對於空間的理解和整體把握、文化內涵、美學等綜合修養方面顯露了設計的原創性和文化內涵的匱乏以及表像浮躁的狀態,而更多的設計作品則是經不得推敲的拼湊形式。而類似的“設計”作品在社會上所見甚多。 

    對於非原創作品占主流的原因,李炳訓說,業內的專家、設計團體以及設計院校從未間斷過對相關問題的研討並用以指導設計文化的健康發展。專家們解析非原創作品問題的根源:一是各個相關專業相關機構的管理與指導不到位,二是由市場經濟而導致的濃厚的物質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但是最本質的應該是從設計教育中去尋找問題的所在。因為,在我國為數不少的設計院校和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尤其在設計教育是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標的觀念意識上是茫然的。  

   優秀的原創作品並非創作過程中的偶然,而是設計師自身在寬裕與多元化的知識海洋中遨遊、關注世上萬物並開動創造靈感之必然。因此,提倡“原創設計是宏觀控制設計領域的方向、提升設計作品與創造社會物質文化的水準與境界,同時也是設計師和從事設計教育的教育者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李炳訓認為,設計教育首先要優化課程結構。應加強設計史論、設計與創造學、市場行銷、設計管理以及設計方法等課程。以此培養學生健全、系統的理論素養以及圍繞創造性思維方法、理論知識積澱潛能;精煉和保持專業的骨幹課程減少甚至摒棄造型基礎課程、工藝性較強的傳統課程;常識設計課程專案化,強調專業課程的實效性。    

 同時,設計院校及設計專業應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的培養,開設與人文學、哲學、仿生學、生態學、物理學等領域的跨學科課程,鼓勵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尋求準確的建立設計概念以及創意主題。另外,教師也應加強知識結構重組,切忌不可滿足於隨著自己的閱歷增長而日積月累的“已知的知識”,並且很自信地將其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反之,應清醒地面對設計教育的發展與觀念的變革,使自己的觀念意識與時代保持同步和具有前瞻性,要竭力健全、完善甚至重組自身的知識結構,知悉現代科技前言理論以及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動態,建構學科以外寬敞的知識網路與設計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方可以於教學中達到與受教育者在創造性思維的氛圍中形成知識的互動而誘發的多向思維的活力,達到教師與學生共同享受創造的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es6712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